9月22日下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葉軍教授,應邀來万事娱乐講座,本場講座是万事平台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平臺課建設系列講座的第一講🦩😇。本場講座的主題為“兒歌訛變反映的輔音習得問題”,由“教學設計與管理”研究生平臺課程主講教師文學院倪蘭副教授主持,四十余名專業碩士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講座伊始,葉軍教授通過童謠《城門幾丈高》引入👳🏻♀️🍧,朗朗上口又生動活潑的兒歌立刻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一名來自四川的學生還用方言演繹了該童謠,將近似讀音進行了生動可感的對比🕵🏻♂️,通過兒歌在不同地域中內容的變化🪼,引出了兒童在語音習得上的一些獨特現象。葉軍教授進而對兒童語音習得順序進行了細致深入的闡述🕉,並結合舌位圖從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對輔音習得順序進行論述🪂,認為發音部位靠前的輔音習得較發音部位靠後的更早👩🏿🦱,塞音的習得較塞擦音更早🧖,不送氣音的習得較送氣音更早🚵♂️,指出兒童會較早習得辨識和發出都比較容易的音位。葉軍教授還從輔音的發音特征入手,分別從阻礙特征、動程特征👫🏻、聲源特征三個角度對發音難易的生理機製進行闡釋,指出不送氣清塞音、送氣清塞音、不送氣清塞擦音、送氣清塞擦音的發音難度是遞增的,而這些輔音的習得順序也是依次推遲的🦙。葉軍教授引入了一個語音概念——VOT(嗓音起始時間),嗓音起始時間=嗓音起始時間-輔音除阻時間,VOT小於等於0💪🏻,嗓音開始早於或同時於輔音除阻,輔音為濁音;VOT大於0🥧,嗓音開始晚於輔音除阻🧙🏻,輔音為清音;塞擦音比塞音多一個摩擦的動程,VOT塞擦音大於塞音;送氣音比不送氣音多一個送氣段摩擦♓️,VOT送氣音大於不送氣音🙅。
最後,葉軍教授對輔音習得順序的分布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提出在世界各種語言中,塞音的分布明顯廣於塞擦音的分布,可以推測塞擦音的習得要難於塞音的習得,塞音習得要早於塞擦音;從世界各語言中塞音🏃🏻、塞擦音出現的發音部位來看,塞音的分布也明顯廣於塞擦音。在唇、齒、硬腭、軟腭小舌、喉這幾個發音部位中🛷,塞音幾乎都有分布,而塞擦音只集中於齒和硬顎,唇音和軟腭音極少,喉音沒有;由於塞擦音與擦音分布均比較集中於齒部,語音習得中齒部的塞擦音和塞音最容易混淆。由於硬顎是塞擦音比較集中的發音部位(49種語言)🧖🏽♂️,而塞音的分布相對較少(18種),所以在語音習得中🧖🏽♀️,學習者傾向於用齒部的塞音去替代硬腭部的塞擦音🚯。
講座中葉軍教授以小見大,從生動的兒歌入手,講到人類的語音發音特征進而到兒童母語的語音習得👥,以及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音教學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讓研究生同學們深刻體會到語言理論研究和語言教學的有機融合📽。講座之後葉軍教授和同學們熱烈互動🥅,解答了老師和同學們在語言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困惑和問題🚾🤎。(供稿: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