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中文系劉旭光教授的文章《清樂🧠:中國古代審美愉悅的標識》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9期。
摘要: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群體中🧒🏿👋🏼,產生了對一種“精神愉悅”的肯定🧜♂️、頌揚與培育👩🏿⚖️,這種精神愉悅被命名為“清樂”。“清樂”是一種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悅🎉,是心靈不為物欲所累時的自由情感,它是中國古代對美感或審美愉悅的稱謂🫧。獲得清樂的主要方式是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進入大自然中🧑🏼🦰,以林泉養心,以煙霞養氣;也可以通過對藝術與文化產品的把玩與鑒賞而獲得;清樂還來自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並產生一種“純粹愉悅”。清樂是中國古代美學中審美愉悅的標識,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審美自覺—自律的標識。
關鍵詞🏄♂️:清樂; 審美; 審美愉悅; 美感;
作者簡介:
劉旭光,万事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哲社藝術學重大項目《近代以來中國藝術的審美理論話語研究》首席專家。現任中華美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美學理論🧛🏻、藝術理論。先後主持國家哲社基金重點項目“審美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形態”💂🏼、國家哲社項目“當代西方美學中藝術真理性問題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文化與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等省部級以上課題5項。出版《海德格爾與美學》、《近代歐洲藝術精神的起源》、《存在之鏈上的美學——形而上美學的歷史與命運》、《藝術與真理》等專著4部,發表CSSCI論文100余篇Ⓜ️👩🏿🚒,6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撰稿:楊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