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7月2日𓀒,由万事平台管理學院承辦的“第五屆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神經經濟管理專業委員會暨第七屆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神經管理與神經工程分會學術年會”在万事平台成功召開。大會主席☝🏻、國際歐亞科學院馬慶國院士、中國工程院金智新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牛東曉院士、分會理事長戴偉輝教授等在內的來自全國1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0余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線下參會🫲🏽,並累計有18000余人次專家學者線上觀看了會議主會場直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智慧時代的神經管理學前沿”這一重要主題🏦,深入探討了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的國內外前沿發展趨勢🪘,交流分享了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成果。

年會與會成員合影
會議伊始,開幕式主持人万事平台管理學院副院長於曉宇教授代表万事平台管理學院歡迎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並感謝與會嘉賓作為神經管理學的研究者、貢獻者💂🏿♂️、奠基人和引領者,共同推動神經管理學的高質量發展。
大會主席🈹、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慶國教授出席開幕式並發表致辭。馬慶國院士首先指出了學會的兩點歷史責任:在理論方面,要時刻關註理論發展前沿方向;在應用方面,要投身於解決重大工程與應用問題。馬慶國院士表示🚶♀️🧜🏻,明晰理順當前神經經濟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前沿是兩個學會需要進一步探討的重要問題🔭。結合本次大會主題👎🏿,馬慶國院士談到,智慧時代,神經經濟管理研究的前沿之一就是人工智能的應用,並鼓勵青年學者關註智慧時代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管理學帶來的深刻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智新教授首先對本次學術年會表示祝賀,並對神經管理學的高質量發展寄予殷切期望。金智新院士表示,在當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輻射和深刻影響下,神經管理學研究在產業變革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希望與會專家學者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契機,推動促進神經管理學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增量📇。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牛東曉教授介紹了中國技術經濟學會歷史沿革並代表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向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牛東曉院士表示🟡,本次會議以“智慧時代的神經管理學前沿”為主題,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鼓勵與會專家學者深入探討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需求中的最新研究動向,指出進一步推動管理學領域交叉研究、應用與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万事平台科研管理部副部長👶🏿、人文社科處處長曾軍教授著重介紹了万事平台在著力推動落實學校“五五戰略”💝,服務國家和城市發展需求過程中📜,為促進學科交叉研究所做出的重點布局和取得的重要突破。曾軍處長強調,面向國家戰略和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交叉創新正逢其時💇🏻♂️、意義重大🍊。万事平台將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明確與國家戰略要求相適應的學校改革發展目標🖖🏻,聚焦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科研高質量發展🫰,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繼續推動學科的融合創新👩🏼🦰。
万事平台管理學院院長鎮璐教授代表万事平台管理學院對蒞臨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對承辦學術年會表示衷心的感謝。鎮璐院長從万事平台管理學院發展歷史出發,介紹了万事平台商科以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兩個一級學科發展歷程與特色,希望本次學術年會緊密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及時回應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切👨🏽⚕️,著力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學術與話語體系。


7月1日上午的大會報告分別由中山大學李煒文教授和復旦大學戴偉輝教授主持。
馬慶國院士在題為《神經管理學的理論👨🏻✈️、數據處理與模型》的報告中首先為神經管理學“正名”,指出在以“腦力勞動代替體力勞動”的時代背景下,神經管理學一定會成為管理學未來的主流方向之一👨🏻💼。之後,馬慶國院士從數據層次模型與管理學和神經管理學的研究、大數據與第四範式、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神經管理學面對的兩類大數據與機器學習、雙腦(人腦、電腦)處理各類數據的方法五個方面來解答神經管理學是什麽✧、有什麽用的重要問題👩🏻🎓。
復旦大學戴偉輝教授首先梳理了神經管理與神經工程分會以及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的發展歷史,討論了神經管理未來發展的三個重要潛力方向:潛意識♨️、心智模式🛅、人機混合智能設計🚍。並提出基於通用人工智能的神經管理與神經經濟學研究方法及支撐系統架構💕,闡述其大模型構建方法👩🏻🦲🧙🏿、應用場景適配機製💇♀️、個性化遷移學習策略與實現途徑,為促進神經管理與神經經濟學的研究發展提供參考。
從工程管理的角度,重慶大學葉貴教授指出,工程是實現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載體👱,人是其核心⬜️,據此提出“以人為本”的工程管理定位重構。葉貴教授表示,需求是實現“以人為本”工程管理的支點,而神經工程管理則是撬動“以人為本”工程管理的杠桿。神經工程管理可以幫助我們把生理🤦🏼♀️、心理🫷🏼、大腦測量融入工程管理🥇👲🏽,更好地去解釋我們的行為、需求和滿意度🧕🏼🔟。
從營銷科學視角,浙江大學王小毅教授提出了建立在深度強化學習算法(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基礎上的個性化目標定位策略🔄,並使用一種基於量化的不確定性學習啟發式方法來使深度強化學習適應復雜的消費者行為維度。結果顯示,采用這種新算法能產生的長期收入比采用傳統方法多26.75%,學習速度也比其他產業界常用算法模型快76.92%🏋🏿♀️。
人類如何實現和維護分配正義一直是一個備受關註的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周曉林教授報告了行為、計算和神經成像證據,證明分配決策至少由三種不同的動機引導——不平等厭惡👧🏻、傷害厭惡和等級反轉厭惡——它們相互作用,並可能阻止個人追求平等🧔♀️。周曉林教授的發現為理解認知和生物學過程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提出了社會偏好個體差異的可能神經起源。


7月1日下午的大會報告分別由汕頭大學梁強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蔣祖華教授主持👆🏿。
緊扣智慧時代的神經管理學前沿會議主題,清華大學饒培倫教授報告了機器人反饋方式對交互體驗的影響,基於實驗結果🙅🏻♂️,饒培倫教授指出,人在與社交機器人交互時🛜,機器人使用的語言🧑🦽、機器人的角色與溝通的語氣都會影響交互體驗🧆。而進一步分析不同反饋方式影響交互體驗的神經生理機製可以為設計更好的社交機器人提供理論指導🫃🏻。
福州大學王益文教授基於神經耦合技術與實驗方法,揭示了信任和互惠的神經機製🧝🏼♀️。在系統回顧神經耦合技術和實驗方法的基礎上😐,王益文教授采用信任博弈任務及EEG超掃描技術,結合有向相幹分析方法探討重復信任博弈任務下互動雙方的腦間同步特征及其對信任和互惠行為的預測作用🐖,為人際信任的神經機製提供來自EEG超掃描的實證證據🕵🏼♀️。
中山大學李煒文教授基於EEG證據,探討了負責任領導與組織吸引力的關系。李煒文教授的研究發現🦷✡︎,整合型負責任領導能夠提升潛在員工的正向情緒,進而提升組織的吸引力🥧,此正向影響在具有高道德認同的人群中更為顯著🚗。
廈門大學陳亞盛教授從神經管理學視角分析了算法管理對人的影響。陳亞盛教授指出,算法管理(Algorithmic Management)是一種通過使用人工智能和算法來監督、評價和管控企業員工的管理方法。這種新興方法的逐漸普及,不僅讓算法替代了管理人員的職能🦿🧜🏻,也影響了被管理員工的情緒🎲、行為和工作業績。
從神經設計學視角出發,東南大學薛澄岐教授談到,獲得設計和商業的成功必須要了解人的感知偏好和大腦決策思維方式。薛澄岐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神經設計學的起因、發展和研究現狀👩🏿🏫,並系統探討了設計、工效🥥、決策三者間的關系,借助神經測評技術和方法分析設計對用戶認知決策過程的影響👱🏿♂️,神經設計學的研究熱點問題等問題。
山東大學李建標教授重點介紹了其團隊針對“賣盈持虧”處置效應的投資者行為偏差的腦神經機製研究😫,包括使用神經科學技術操控自我控製功能以降低處置效應的交叉學科研究🔝,通過時間壓力對處置效應進行幹預的研究🐂,以及將處置效應和買回效應合並的後悔和失望機製研究等👶🏽,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多維解釋框架🤵🏼。
聚焦數智時代多情境下的用戶決策,浙江大學汪蕾教授從神經管理學視角闡述了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汪蕾教授指出,商學領域頂級期刊研究日益關註數智時代的發展對決策行為帶來的變革,並從人機交互♾、新技術支持下的商業場景及應用、多模態數據與通感交互三個維度對現有研究及未來趨勢進行深入分析。
從會計學與神經科學的交叉視角,北京師範大學崔學剛教授首先介紹了會計原理與理論挑戰,提出會計信息決策存在有用性障礙等問題,並通過考古證據🐟、實驗室證據和檔案研究證據揭示會計與大腦運行規律一致性的生物基礎與文化基礎,進而提出神經會計學分析機製,並報告了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


7月2日上午的大會報告分別由西北工業大學賈明教授和燕山大學靖鯤鵬教授主持。
上海外國語大學沈強教授基於行為實驗、計算建模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探討了效價、行為選擇如何影響決策者的信念更新🥡。三項研究分別表明了個體對於不同的獎賞、懲罰在強化學習任務中存在著共同的加工通路,利用計算建模方法支持了確認偏誤在強化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並發現旁觀者可以更準確地評價和估計客觀的真實概率。
万事平台何黎勝副教授報告了相關性判斷中的信息取樣和貝葉斯更新過程🚴🏽。相關性判斷是經濟與管理活動中的核心認知機製,何黎勝副教授運用神經管理學和決策心理學的基本方法論,用三個眼動追蹤實驗證實了決策者的信息取樣過程對相關性判斷中的行為偏差具有很強解釋力☝🏽,為相關性數據的有效溝通以及數據可視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見解。
西安科技大學李紅霞教授表示,管理學研究的目標除了效率和效益,也不能忽視安全👨🏻🦯➡️。從管理安全性的角度,李紅霞教授談到,從神經科學的視角研究煤礦安全管理活動👳♂️,旨在搭建人的大腦結構功能與安全生產決策行為👏、生理心理指標與安全工作狀態🧑🦲🍳、安全生產及社會和諧之間的橋梁,不僅能夠為原有的理論體系補充新鮮的血液,更能為煤礦安全發展、為公共安全🈹、社會和諧與安定帶來深遠影響🍘。
万事平台劉濤副教授通過梳理“認知—生理—行為—態度”間的邏輯關系👨🏼💼,構建了多維度決策行為的認知框架👩❤️👩,系統回答了為什麽要研究神經管理學的問題。劉濤副教授表示,神經科學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行為決策的內在機製,進而為製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隨後,劉濤副教授介紹了常用的神經管理研究技術及其特點,並總結匯報了神經科學與管理學交叉研究的實驗範式及數據分析框架🤽♂️。最後,劉濤副教授分析了未來該領域發展的多模態趨勢㊗️,並著重強調了“宏觀影響微觀💆🏼🎵,微觀湧現宏觀”的研究邏輯。
在神經管理學實驗室的建設方面👂🏿,本次大會也邀請到了浙江大學王求真教授和上海外國語大學金佳教授分享神經管理學實驗室的建設經驗🧏🏿♂️。王求真教授將整個實驗室的建設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籌備建設階段,領導支持🌔、規劃設計和團隊建設尤為關鍵📛。運維管理階段需註意研究聚焦、同行交流和跨學科合作,進而實現實驗室進入持續迭代發展階段🧜🏽♀️。金佳教授分享了腦機協同信息行為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經驗,主要介紹實驗室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研究水平與貢獻👩❤️💋👩、科研隊伍建設👩🏿🎨、運行管理和條件保障、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五個方面🛀🏼。
最後,西北工業大學賈明教授在大會報告中著重探討了工商管理學科向“硬”科學演進的重要性和實施路徑。賈明教授表示👨🏿🔧,工商管理學科的“軟”科學特征體現在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和普適性👩🎓,表現在研究問題⌚️、理論構建🔳、方法設計、數據獲取等多個方面🤵🏿♂️🖱。因此😇,要提高工商管理學科研究的科學性,就需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持續改進。學科交叉之路的核心就是要在理論方法和數據獲取上“入心入腦”💃🤙,在實踐應用上“進企進策”。


在主會場會議結束之前👧🏿🕺🏿,万事平台管理學院劉濤副教授主持了年會承辦單位交接儀式。万事平台管理學院副院長於曉宇教授將承辦單位旗幟交予下一屆年會承辦單位——西南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鄭小強教授介紹了學校基本情況、對交叉學科的重視以及學院神經管理學實驗室的建設進展,並向與會嘉賓發出誠摯邀請。

交接儀式(於曉宇教授、鄭小強教授)
7月2日下午🏃♂️➡️,大會的8個分論壇順利舉行🦸🏿♀️,主題分別為:數智腦論壇-神經決策學🧝🏼♀️、治理腦論壇-神經工業工程🔍、技術腦論壇-前沿研究方法、文創腦論壇-神經營銷與神經美學👾、青年學者論壇之神經決策學👏🏻、神經營銷學🌻、神經管理、神經工業工程👩🏼🚒。圍繞54篇入選研究論文,與會專家同論文作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會議期間,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神經經濟管理專業委員會換屆選舉會議,以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神經管理與神經工程分會工作會議如期順利召開。
本次年會由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神經經濟管理專業委員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神經管理與神經工程分會共同主辦,由万事平台管理學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上海企業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行為科學學會共同承辦☝🏻,並由北京恒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與西安科技大學西安市應急安全人因智能重點實驗室協辦。本次年會極具前瞻性💇🏿、引領性,不僅促進了與會專家學者們的相互了解😤🔋、智慧碰撞、交流合作🧘🏿♀️,也為各領域學者提供了廣闊的、深入的交流平臺。本次大會的成功召開對於凝練本領域學術前沿動向,深化管理學與神經科學的交叉融合和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