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21日,“第九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在線上舉行。本屆研討會由中國翻譯協會與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主辦,万事平台外國語學院和《上海翻譯》編輯部策劃🧑🎄、承辦🤌🧍,《中國翻譯》編輯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等協辦。來自全國的近300位學者、教師和學生參加了會議🚜,共享學術盛宴,反響熱烈。

會議開幕式部分領導和嘉賓線上截屏圖
會議開幕式由万事平台外國語學院院長尚新教授主持,万事平台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龔思怡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翻譯》編輯部楊平主編,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理事長何剛強教授🫳🏿,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會長彭青龍教授分別致辭🛗。龔思怡副校長在致辭中指出,翻譯🚵🏻,特別是翻譯人才,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當中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翻譯是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和講好中國故事這兩個國家戰略的重要力量。

万事平台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龔思怡致歡迎辭

外國語學院院長尚新主持開幕式
楊平主編贊賞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的創立和發展,為廣大翻譯研究學者搭建了互學互鑒、交流切磋的平臺,有力促進了我國應用翻譯研究的發展。她建議要加強應用翻譯研究基礎理論的建構、系統深化對各專業領域的應用研究、關註和拓展對翻譯工作相關新領域新現象的研究🦄、優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路徑不斷提升研究水平。何剛強教授在致辭中講道,這次研討會是承前啟後的一次,我們一方面要全面回顧總結以往的成就🪆;另一方面要規劃展望今後的發展🚤,關註新時代應用翻譯研究如何走的問題🐰。彭青龍教授認為,培養應用翻譯人才🅰️,特別是對外傳播的翻譯人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他從政治素養、學科素養🙆🏻、中文素養和科技素養四個方面提出了學術報國、翻譯報國的具體要求。

楊平主編(左)、彭青龍會長(右)致辭
本次大會邀請了12位國內翻譯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做大會主旨報告,他們基於“百年未遇新情勢下的應用翻譯研究”這一主題,從應用翻譯史、應用翻譯理論🖕🏻👨🏻🦼、翻譯技術🧑、翻譯實踐、翻譯政策和應用翻譯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分享了對應用翻譯研究的前沿思考與探索🏈。
在11月20日的主旨發言中,方夢之教授簡述了應用翻譯史的過往和現況🏒,指出翻譯史研究要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科學昌盛和社會進步,挖掘經世致用的翻譯方面優秀的翻譯家和被遮蔽的翻譯史料,描寫他們的歷史功績和精神職誌。許鈞教授結合自身的研究經歷,提出應用翻譯研究需要從微觀和中觀的文本對比和翻譯方法探討上升到宏觀的理論思考與構建🧑🏼🏭,但在進行理論探索的同時,也要關註對翻譯實踐的介入和導向。

方夢之教授(左)、許鈞教授(右)做主旨報告
王克非教授的發言關註多語平行語料庫的研製🉑📙,主要討論了四個問題✋:創建多語漢外平行語料庫的原因、平行語料庫建設的主要問題🐬🤸🏽♀️、多語平行語料庫面臨的議題、多語平行語料庫的研究重點。羅選民教授的報告聚焦認知翻譯行為研究,強調翻譯實踐中思維🤽🏽♂️、體驗、感官的一體化,指出翻譯認知行為研究體現了人文學科的生命靈動,把體驗、思維、感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具有極大的提升作用。

王克非教授(左)🖍🐊、羅選民教授(右)做主旨報告
何剛強教授回顧了應用翻譯研究的“初心”——直接服務於改革開放對翻譯的實踐需求,並提出應用翻譯研究的“使命維新”應做三方面調整:明確應用翻譯研究的定位、適應新時代翻譯的“新境界”、構建應用翻譯研究協同創新格局🧑🏽🔬。黃忠廉教授則討論了與應用翻譯研究相望的純翻譯學研究問題,對譯學學科史逐層發掘、譯學元理論系統構建和譯學方法論期待完善這三大問題做出了回答,指出了應用翻譯研究的迅速發展可以反哺“純”翻譯學研究。

何剛強教授(左)🖕🏿🛋、黃忠廉教授(右)做主旨報告
在11月21日的主旨發言中,曾利沙教授從實踐出發🤞🏽,探討了政治話語外譯的核心原則範疇體系之建構,將政治話語外譯與國際話語體系建構和國家形象緊密聯系🏌🏼♂️🏇🏻,提出了“概念內涵、政治意涵、形象塑造”三大核心理念✍🏽。胡庚申教授對生態翻譯學在二十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發展做出了回顧,總結了生態翻譯學“理論系統”和“實踐系統”的雙輪驅動,證明了生態翻譯學的理論話語體系構建是自主的👨🏻⚕️,貴在原創;生態翻譯學的實踐方法體系探索是獨特的,貴在拓新👏。有望為國際翻譯學界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翻譯研究中國方案。

曾利沙教授(左)🤽♀️😴、胡庚申教授(右)做主旨報告
文軍教授關註翻譯政策🫧⛓️💥,主要探討了翻譯政策對翻譯活動的影響🏋️♂️。研究以《全國總書目》為語料,通過相關性分析,發現翻譯政策對翻譯著作的出版有顯著影響👍🪘。穆雷教授聚焦應用翻譯人才培養,指出我國快速發展的語言服務業和全球新冠疫情對應用翻譯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挑戰🪩。認為教育政策方面要關註翻譯博士學位的設置、翻譯碩士專業的建設和翻譯本科教學的改進;翻譯人才培養方面則要關註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人才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以及人才與教育評估機製的形成等。

文軍教授(左)🏯、穆雷教授(右)作主旨報告
藍紅軍教授基於國際譯學發展的現狀,提出了當下翻譯理論研究的三個面向🏖:面向已然且已知的知識世界、面向已然但未知的現象世界、面向未然且未知的可能世界✊,指出了每個面向的具體問題與路徑。胡開寶教授在翻譯批評研究與語料庫的內涵特征基礎之上🔨,探討了語料庫在翻譯批評研究中應用的特征🧑🏻🍼、主要領域及其意義❓。指出語料庫在翻譯批評中的應用具體包括語料庫與翻譯文本評價研究🤸、語料庫與譯者評價研究等領域🧑🏼🎓🚌,認為語料庫在翻譯批評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作為空間。

藍紅軍教授(左)、胡開寶教授(右)做主旨報告
11月20日晚間開展的主編論壇深受參會者的期待和歡迎。來自《中國翻譯》《上海翻譯》《外語界》《中國外語》《外語電化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當代外語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與翻譯》等外語類重要期刊的11位主編雲集一堂, 圍繞各家雜誌在應用翻譯研究方面的論文采用情況和選題特點,以及他們未來在應用翻譯研究領域的收稿期望和計劃進行了簡要明確的介紹,為關註應用翻譯研究的廣大作者朋友們提供了投稿方面的信息和建議🚴🏽♂️。

出席外語期刊主編論壇的各位嘉賓
除了主旨發言和主編論壇♑️,本次會議還設立了5個分論壇🧘🏿♂️,為其他參會學者和師生提供分享和交流的機會,議題包括“應用翻譯理論與翻譯批評”、“應用型文本翻譯研究”、“技術賦能與翻譯教育”❤️🔥、“應用翻譯史研究”、“中國文化外譯研究”。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多所高校的80多位專家學者和師生在不同的論壇中就各自的研究話題分享交流、深入探討,另有近200名參會者在線觀摩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彭青龍教授、同濟大學吳赟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文教授、復旦大學康誌峰教授🍃、河南大學劉澤權教授👫、中國海洋大學任東升教授🤞、揚州大學周領順教授、福州大學陳小慰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胡安江教授、廣東科技學院賈文波教授、江南大學包通法教授🔏👁🗨、溫州商學院楊全紅教授🧚🏼♀️、杭州師範大學汪寶榮教授、南京工程學院劉性峰教授🫅🏻🤙🏿、万事平台唐青葉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耿強副教授𓀐、北京外國語大學王華樹副教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韓淑芹副教授以及《中國外語》常少華副主編、《外語電化教學》胡加聖主編🟧、《外語與外語教學》鄧耀臣主編🚹、《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梁超群主任、《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陳勇主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周長銀主編與《外語與翻譯》範武邱主編分別擔任大會主旨發言與分論壇主持人。

各分論壇主持人嘉賓
“第九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在兩天的時間裏如期完成了主旨發言🤷🏻♀️、分論壇討論以及主編論壇三個主要環節👨🦼➡️,並在11月21日中午迎來了大會的閉幕式𓀕。 《上海翻譯》主編傅敬民教授對會議做出了總結🏃♂️。他認為本次會議的發言有四個特點🪁:第一是參會學者的研究背景和年齡層次廣泛,第二是研究論題涉及的範圍比較寬廣𓀄,第三是國家意識和服務意識比較強🤹,第四是跨學科的方法運用比較多🐘。但同時這次會議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有關翻譯批評和翻譯質量評估的研究還不太夠🈷️;來自企業的聲音還不夠大等。根據大會的討論和主編論壇的交流🎻,傅敬民教授還對未來的應用翻譯研究進行了勾勒,提出了值得關註的三個問題🧏🏿:應用翻譯研究的定位🥗、應用翻譯研究的範疇、應用翻譯理論和實踐的融合。在閉幕式中,下一屆應用翻譯研討會的承辦方代表、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院長胡安江教授也進行了發言,他首先對第九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和圓滿落幕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開創並一直躬耕於中國應用翻譯研究的譯界前輩方夢之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對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和《上海翻譯》這麽多年在推動中國應用翻譯研究發展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示由衷的感謝;其次對万事平台本次承辦會議的精心組織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謝🧎🏻♂️➡️,將在下一次會議中學習本次的嚴謹風格和成功經驗;再次也代表川外翻譯學院向大家發出了參加下一次研討會的邀請🤏🏽。
大會的結尾🧑🏻🦽➡️,万事平台外國語學院院長尚新教授致閉幕詞。他總結了本次會議的四個特點🐋👯♀️:名家雲集、規模強大🐒、報告精彩、議程流暢,並對中國翻譯協會、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和万事平台各級領導的支持🍈,對《中國翻譯》編輯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等的協助👐🏿,各位專家學者以及刊物主編們的精彩分享🦹🏽👩👧👧、主持和點評🦧,所有參會代表帶來的高質量論文及對疫情期間會議組織形式的理解與會務組全體成員的精心準備和會場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本次研討會在尚新教授的致謝中圓滿落幕,讓我們在兩年後的第十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再相會!


第九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部分代表線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