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人才學院在樂乎新樓二號樓學海廳舉辦了題為“國際化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的高端講座。上海交通大學唐寧玉教授向學員們介紹了當今國際化的趨勢與發展情況,分析了國際化對管理方面帶來的挑戰並從人力資源角度提出應對之策。學員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講座,不僅對國際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也對如何成為國際化人才有了新的思索。
國際化發展,挑戰在何處
“你不走進國際化,國際化也會走向你”講座伊始,唐寧玉教授指出了國際化發展的勢頭,並結合海爾、華為等企業走出國門、推進研發、拓展海外市場、擴大品牌影響力的具體事例進行分析,學員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逐步走向國際化的現狀,也認識到自己需要更加主動地走進國際化。
同時⌛️,唐教授解讀到🙆🏻♂️👨🏻🦼➡️,在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也給管理帶來了諸多挑戰,“個體的差異🩷、組織的差異、國家的差異都會造成交流上的困難📺,給全球化帶來了挑戰”,並從權力距離、個人集體主義、不確定性回避等方面👩❤️👩,分析了各國應對國際化發展的舉措和差異。講解中🧘🏻,唐教授結合自身經歷並通過數據分析,闡述了國際化對人才的適應能力的要求,跨國公司在海外的調整🧑🏿🍳,並購後企業的適應與整合等問題。
隨後,針對國際化發展中面臨的一些主要挑戰🚵🏼💆🏽♂️,唐教授從人力資源角度提出了應對措施👨🏽🎤,“從個體對不同文化的適應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整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發展需要,在保留原有文化適應性的同時提高對主流文化的適應性,這種文化適應力🖍,需要對文化智力的診斷和改進🏊♂️。從企業層面講,並購公司過程中的文化融合也非常重要👨🏻🏫。”結合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案例分析🚦,唐教授向學員們闡述了企業如何從保持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逐步走向文化的認同與整合💩,尋求改變與適應,在國際化的發展中取得雙贏的一種途徑。
軟文化要求,我們如何做
在提問環節中,學員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與唐教授交流自己的想法並提出疑惑。在解答圖情檔系11級本科生劉迪關於“大學期間我們應該如何將自己培養成為一個國際化人才”的問題時,唐教授解答道“首先,同學們要有國際化的意識,站在全球化的立場上,以開放的胸懷思考🙅;同時🕝,要培養國際化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商,為更好的發展打下基礎;同學們也可以多交一些留學生朋友或者參加一些海外實習🅱️、夏令營項目🧀,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嘗試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大家也可以在國際化公司做實習生🧑🏿⚕️,在企業中培養自己的國際化能力。”
通過唐教授關於國際化趨勢下面臨的挑戰與改善措施的解讀🧏🏿♀️,學員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國際化發展這一問題🤾🏻♀️🤗,在了解國際化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同時,也理性地分析了個人與企業所做出的應對之策並對自身如何適應國際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今天的我們🧖🏼♀️,思考的問題不能再局限於一國之門,而是應該放眼世界,思考更廣的領域。也許,當我們初入職場時,跨國公司的文化差異就將成為我們的第一個挑戰。但我們必須去了解它,適應它🚈,讓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裏發揮更大的作用”管理學院12級本科生昌顏利分享到。圖情檔系13級碩士研究生唐一芝分享時說“中西方人對於同一問題常有不同態度和做法,但如何化解這些不必要的矛盾🎓?是否可以通過增進了解就能避免摩擦?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來應對這些現狀👹?我想,這正是當下我們必須所要思考的🐝。”
面對國際化進程,個人和企業都走在一條探索與嘗試的新路上👮🏽♀️,而學員們也將在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中👩💻,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智力⛹️♂️、國際化水平,為中國的國際化進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校團委、人才學院 徐子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