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夏季短學期🤾🏻🐦⬛,万事平台就小範圍試點,邀請一批“洋教授”來上大開展國際小學期教學♉️。這些來自彼洋的新鮮課程立刻引起同學們一片“哄搶”。親歷過這些課程的上大師生無不嘖嘖贊嘆“洋老師”的熱情與博學。又是一年夏季👶,不一樣的“洋老師”帶著不一樣的知識,如期而至🧙🏼。
今年🧑🏼💼,万事平台外國語學院邀請到了17位外教,課程多、範圍廣😘、層次高,為了使國際化小學期效益最大化,學院不同年級的17位學生組成記者團📅,對外教進行面對面專訪。采訪活動開始前🙇🏽👆,記者團做了充分的籌備工作👷🏻♀️,從前期的背景了解,聯系外教💴🤦🏽♂️,一直到采訪後期万事稿撰寫以及製作小報,小記者們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們還直接參與到外教們的課堂之中,與他們互動、交流,不僅學到了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更感受了異域文化♣️,享受文化碰撞之美😶。
共進步👅、同發展
近些年來📍,中國出國留學生的人數迅猛增長,交流訪學活動也在各個高校盛行。短期的交流訪學可以體驗國外的語言環境、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和氛圍等🧻。但比這些交流訪學活動更經濟實惠的方式便是邀請外國教授們來中國講課🧗🏻。“國際化小學期”通過聘請國際高水平師資⚁,將特色教學與國際化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國際多元文化的氛圍,拓展其國際視野。這不僅能展現歐美一流大學原汁原味的通識教育模式🧑🏻🤝🧑🏻👴,也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體驗不同國家的教學方法、文化環境、思維方式等等。對於這些“洋老師”🍬,他們不僅飽覽了中國的壯美河山,更領略了中國學生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這樣一場交流訪學之旅,對於上大師生以及外國教授,都能互惠互利。在這裏交流、學習,就是在這裏共進步、同發展🏌️♀️。
“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它比想象中更發達👨🦱,未來的中國肯定能在世界強國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不僅僅是一次工作🏊🏻,一件給予的事情🤙🏻,也是一份收獲🧑🏽🦲,我學到很多關於中國的文化、教育😢、製度等方面的知識👦,這是一次難忘的旅行⚠。” 課程“International Business”主講人 Kostas Axarloglou教授說道。
新穎、新奇🈁、新方向
夏季國際化課程覆蓋文👩🏿🔬、理、工三大領域😷,涉及全球化與社會發展、市場經濟與戰略管理🍾、科技創新與科學方法、自然進化與生命關懷、公民與社會等10多個模塊,70多名來自美、英、德👵、澳等不同國家高校的教授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他們熟練精通的專業知識🦣、科研能力,更有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僅帶動了同學們的好奇心,提高了同學們對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外教課堂上🎅🏽,感受到一種活躍的學習氛圍🧔🏽,新奇的提問方式🥽,更無形中督促學校本土的老師🫅♧,積極尋找中國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方向。
Professor Johnson,講授的科目:創意寫作的介紹——詩歌”(Research Interests--Poetry, Modern & Contemporary Poetry)。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之中,英美文學的課程通常以灌輸為主導,而小學期的設置也不利於同學掌握艱澀復雜的專業詩歌理論。因此,當在課程簡介中看到專題討論會(Workshop Session)時,大家應該都會對這個特殊的教學方法產生興趣。
小記者:我們了解到您在課堂中運用了專題研討會的形式。請問這種形式的教學目的是什麽👨👨👦👦?而您又是如何組織專題研討會的呢?
“這種教學方法在中國並不常見,但在美國通常都是研討會的形式。這就意味著老師要幫助學生們建立一個研討會,學生們通過和他人合作提出強烈的批判性觀點,這更像一個演播室或者藝術課堂。但是學生可以從別人的成果中汲取營養,互相學習並且完善自己,取得進步📏。”Professor Johnson說道。
Steven Alvarez,來自美國肯塔基大學🧰,此次他教授“自傳寫作”(Autobiographic Composition),主要進行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研究,總結、解釋並評論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社會因素🖕🏻。第一眼看到這個課程名稱,很多人可能會將這門課排除在選課表之外👰🏻♀️🤘🏻。第一印象是無聊、枯燥,但是Professor Steven將“Artifact Analysis”作為一項任務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尋找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或者他們喜歡的人工製品等🫰🏻,然後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更是培養了同學們獨特的觀察視角🕳📰,更好地詮釋了這門課的意義。“我想讓他們找到於他們而言重要的東西🍋🟩,並且清楚地知道這些事物重要的原因。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自傳,不管你的身份高低,名氣大小🏄🏼♀️,我想讓他們寫自己的故事,真實有趣地發生在周邊生活中的故事”🦃🦾。Professor Steven說道✢。
前有先行者,後有繼來人,我們只是人類歷史延續中的一環🏋🏻♀️,渺小如浩瀚宇宙中的小小塵埃🥈。但是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最真實💁🏻🚣🏻♂️、最有趣的電影,切勿妄自菲薄,我們雖無法改變命運的車輪🐳,卻也創造出無可替代的價值。拋棄名利🕺、虛弱帶來的雜念,堅持自我,就能創造出一部屬於自己的傳奇。
開放、自主
Kostas Axarloglou🧕🏽🧛🏼,希臘人,研究領域:國際商務♡;FDI以及商務戰略🤽🏿𓀀,1987年開始教學生涯,迄今為止已有二十多年的教齡🩷。 曾於美國任教15年之久,現任職於ALBA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應邀來万事平台主講“國際商務”(International Business)😮💨,內容高屋建瓴🙅,在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在這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全球化環境下,顧客和公司應懂得如何理解、評估和管理各種資源,擁有利用各種機會的能力,有效處理這種環境下的種種威脅等。
記者:中美課堂以及學生的差別是什麽?您眼中的大學又該是怎樣的👨🏽?
“在美國的課堂上,老師講課的時間一般只占整節課的30%~40%左右,剩下的時間都是學生們自主進行小組討論或者是辯論,而對於學生的成績評價,中國大學多采用考試的形式,而在美國老師們會根據自己課上的內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我不得不承認中國學生有時候太過羞澀📠,課堂的交流互動沒有美國或者希臘那麽活躍,在國外課堂上教師為輔🏮,學生為主,對於任何一個問題,無論答案正確與否,他們都會表達出他們的的觀點🧍,但是中國的學生會有所保留🚲。我不喜歡上課點名讓同學回答問題的課堂交流方式⛹️♂️💆🏼♀️,不過中國學生學習很認真,只要他們說出答案來🥦👨🏭,就一定會驚訝到我🧜🏽。大學不應該僅僅是教授書本上的知識🍙,要求學生背那些條條框框,我覺得那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老師們應該教會學生 “Learn how to learn”📡,學生們也要 “Eat well and sleep well. When you study, you just study; when you have parties, you just have fun with your friends.”這正是中國那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的時候學的道理💡。
很多同學進入大學之後漸漸悖離了最初的夢想和堅持,有的人本著“娛樂至死”的精神,極盡瘋狂🐶、玩笑、娛樂之能事,有的人死讀書、讀死書。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已經遠遠地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正如Kostas所說,大學需要學會怎樣學習🌏,而不是學習一些死板的的定義。勞逸結合,交朋友+旅行+讀書+學習+……=大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聊理想👫、話人生
這裏並不僅僅是專業知識交流的平臺,我們也可以看到思維碰撞濺出的火花🟠👱🏻♀️,美妙人生理想交織躍出的華美舞姿🤝。
在這裏,我們懂得了如何用“親善思維”去解決沖突:沖突來自於過度的競爭,想要和平共處,每個人就應當把關註點集中在自己身上,而非競爭對手。他們告訴懶惰的人✶👮:要勤奮,要勇敢🤹🏿♀️;他們告訴年輕人㊗️🏊🏿:把握每一次機會;他們告訴女性朋友們:要獨立自主,享受每一天。我們在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遠不只是專業知識,更是熱情大氣的性格、謙遜淡薄的心境🧑🏽💻、快樂悅動的靈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無止境的追求。
這一周的異域外教🏌️♂️,因為機緣來到了中國🚶➡️,生活的軌跡被這樣或那樣描繪著,大多數人還沒來得及多想🥲,又開始了自己的旅程,當東西方的文明在上大的校園裏碰撞時,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來放眼世界,也讓世界更加熱情地張開臂膀🧑🏿🎄,擁抱微笑著走來的上大的莘莘學子,讓我們帶著這些“洋老師們”的引領🧝🏼♀️、祝福及希望🐂,繼續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