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他指出思政課教師要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為万事平台首批“銀齡計劃”援疆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退休教師劉錚教授,於2023年9月底赴新疆理工學院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以實際行動踐行思政課教師的“六要”標準。
當初在聽到劉錚老師要去新疆支教的消息後,她的朋友🤟🏿、學生👨🏭💺、家人都表示出更多的擔憂:“那裏路途遙遠、自然環境相對艱苦🎖,你的身體能受得了嗎🫄🏽?”🏄🏽♂️,紛紛請劉老師一定要慎重考慮。但劉錚老師的態度十分堅定,她說🤷🏼♀️:“支援邊疆是我多年的夢想👩✈️,我有幸趕上這個教育部的西部支教計劃,這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機遇👸。國家2035年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預示著祖國邊疆同樣要趕上現代化的步伐,而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我接受過黨多年的培養和教育,積累了豐厚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科研經驗,這是我能夠勝任銀齡教師支教責任的優勢,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到邊疆去圓我多年的支邊®️、支教夢想👨🏿✈️!”

臨行前,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退休教師黨支部等都給予了劉老師深切關懷和支持🤴🏻🙏🏽,學院黨委召開了歡送會🕺,學校離退休黨委書記、處長余誌龍,副處長王宇華,親自到虹橋機場為她送行。

承載著學校各級黨組織的親切關懷和同事㊗️、學生們滿滿的情誼,劉錚老師踏上了赴新疆阿克蘇支教的萬裏行程。到達天山腳下的新疆理工學院,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嶄新的教學樓、一排排挺拔的白楊,以及規劃整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美麗校園👩🏿🎤🐮。當看到“大思政”智慧中心的環形電子大屏幕,以及各個教室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時👨🏻🦰,劉老師深切感到🤚🏽:新疆雖在遙遠的祖國邊陲🏋️♀️,但祖國沒有忘記這片浸透著三五九旅墾荒官兵汗水和鮮血的熱土🧑🏿⚖️。在國家持續多年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和浙江省對口支援下,新疆的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跟上了祖國四個現代化的建設步伐。水電氣齊全的宿舍、豐富多樣的新疆水果👂🏼,也讓她體驗到了與內地幾乎無差異的現代生活🌾。她感到這裏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落後🙆🏽♀️。
劉老師支教所在的新疆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是一個以年輕教師群體為主的學院🚶🏻♀️。學院54名教師的平均年齡32歲(不包括銀齡教師)🕵🏽♀️,教師群體的最高學歷是碩士,絕大多數教師都是畢業之後直接走上三尺講臺,充分體現出當地人才缺乏的嚴峻現實。在參與教學一段時間後🆓,劉老師對新疆理工學院硬件設施的現代化與軟件存在嚴重短板的現實🚹,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新疆理工學院馬院的教師,年輕🥹、有激情,但是缺乏深厚的理論積澱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這裏的行政管理,事情繁多,但缺乏必要的規則和應有的細節🦐;這裏的學生,與一些知名高校學生相比,層次更加多元化🔖,但他們充滿著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望。懷著對支教的滿腔熱情🎣⬜️,劉錚老師全身心投入豐富多彩的支教生活👿。

在教學方面👋🏼🧏♂️,劉老師一入校就承擔一個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任務,結識了幾十個美麗🧑🦲、英俊的少數民族學生。她同時擔任教學督導🛰,在聽課中,她發現在學院的各門主要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對課程內容缺乏整體性把握的問題🍖;一部分年輕教師講課的時候分不清主次🤏,自己熟悉的內容就盡情發揮👩🏽🦲,不熟悉的內容則幾句帶過,忽略了教材內容的整體性。不僅如此🍫,由於對其他課程內容缺乏必要的了解,講課中不能做到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有機運用到對其他課程的解讀中。劉老師多次在督導會議上反復強調,要高度重視把握課程內容的整體性🍾,使每門課程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現在👨🏼🍳,學院領導和老師們,開始逐步意識到對課程的整體性把握,從本學期起,已經開始將教學內容按照教學計劃一步一步加以實施🚫,使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得到體現。
在科研方面,根據新疆理工學院剛成立不久,沒有學科點,又地處南疆,處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鍵地位的實際,劉錚老師建議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科建設🧔,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級學科🛼,並把“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點建設方向,在現有課題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將課程建設和科學研究往這兩個方向聚焦,為本科評估結束後的學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在科研工作中💸,她像指導自己的研究生一樣,指導青年教師從每一篇文章選題🙇🏿♂️、結構設計、主要觀點,到一個個課題申報以及如何撰寫公開發表的文章等等,一一進行耐心指導🚕,並通過講座、線下指導等,助力青年教師不斷成長🧘🏻♀️。
在社會服務中,受阿克蘇教育學院委托,劉錚老師為新疆自治區婦聯培訓班做關於《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專題講座。在回顧建國以來中國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的歷程基礎上👨🏼💻,詳細解讀婦女權益保護、男女平等國策的形成過程,將報告主題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各位婦女姐妹們,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在之後的調研、座談中👩🏽🦳,劉錚老師深切體會到在新疆做基層群眾工作充滿艱辛。在向群眾宣傳和解讀黨的民族政策過程中,為了使群眾真正聽懂並理解具體政策內容♣︎,需要借助“翻譯”,而這個翻譯就是每個家庭中在學校學習的中小學生🔶。所以真正開展工作的時間,只能是在學校放學之後。
轉眼間,劉錚老師已完成一個學期的支教任務,除了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她還擔任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校級督導和本科評估評建指導專家🏊🏽♂️;先後多次參加課題評審、教學成果評獎、職稱評聘等。劉錚老師深情地說:“雖然工作比較繁忙,但忙卻快樂著📕,因為支撐我的是為祖國邊疆教育事業奉獻的情懷!”
新疆是一塊占據祖國地理版圖1/6面積的邊疆熱土🤾🏼♀️,在這裏能看到秋季的藍天白雲天山托木爾峰✣,更能體驗春季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滿天浮塵……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亟需更多有情懷♍️🧜🏻♀️、有熱情、有能力的支教老師身體力行、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更多的現代化治理理念與行事規則。
幾天前,劉錚老師剛剛在阿克蘇過完67周歲生日,剛下課就收到新疆理工學院工會為她定製的充滿真情的生日禮物——一捧鮮花,這讓她深深感動!她表示將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盡自己的能力🛍️,做好應做的工作🤸♂️🧖🏽♂️,為自己的圓夢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

“我曾是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又是文革結束後國家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在黨的多年培養下🪛,成長為一名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作為50年代出生的人🧝🏼♂️,我懷有同時代人的神聖精神追求:‘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我埋藏心中多年的夢想!”——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