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下午,万事平台理學院物理系、尚理書院聯合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万事平台理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委員沈學礎為理學院和尚理書院23級新生及高年級同學做了題為《迎接學科發展新未來》的主題報告。出席本次報告的有:理學院黨委書記盛萬成🚴🏼♂️、副書記、副院長姚穎沖🪤、物理系主任葛先輝、副主任陸傑、尹鑫茂📏、曾誌剛、李征鴻、李永樂以及物理系曹世勛😺、陳永聰、李春芳、馬國宏等教授和教師🥏。

沈學礎院士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78年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學者赴德國斯圖加特馬普固體研究所訪問研究,其後赴紐約大學任高級訪問研究學者一年🕧;1988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協會理事、國際巴登(K·Button)獎評定委員會委員等職🖕🏿。
報告會中🚌,沈院士首先對大家加入万事平台理學院大家庭表示了歡迎,並以物理學發展歷史與變遷為據,對大家選擇物理專業表示肯定,以及對上大物理系本科生👴🏽、研究生新生美好未來的希冀與祝福✤🪣。在一個個生動而又親切的故事中,沈院士對万事平台理學院和物理系的歷史進行了簡單的回顧,並為新生即將迎來的全新大學生活提供了學習上的指導和建議🕠♻,拉近了與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同時勉勵同學們在物理學科學習之余也不要忘記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

而後,沈院士開始了以《電子的故事——聰明能幹而調皮的精靈》為題的專題報告。在報告中,沈院士將電子比作頑皮的孩童,講述了電子在人類生活🖌、高新技術和科學前沿等各個方面的作用。從湯姆遜研究放電現象發現電子🍮,到20世紀初的各種原子理論模型,再到關於電子的研究對量子力學發展的作用;從電子的波粒二象性,到德布羅伊物質波假說的提出,再到電子理論相關的技術與應用,沈院士以多條線索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題背景,講述了課題組幾十年如一日對於前人成果中的困難與亟待解決問題的發掘和研究,最終認識到了電子“淘氣”的性格🕴🏼,即電子的混沌效應🪣,並簡要介紹了課題組的研究數據與成果👨🦼,通過將宏觀尺度的龍卷風自然現象與微觀尺度的電子混沌效應相類比♻️,讓大家深刻體會到了物理學研究和其本身的生動、有趣。
沈院士還就當前物理學的幾個前沿問題🚶🏻♂️➡️,包括量子🕥💆🏼♀️、對稱🙇🏻♂️、相位等,提出了一些獨到的看法和見解,激勵同學們努力學習,積極投身科研工作🎿,並再次表達了對同學們的歡迎與祝福。

報告結束後🐱,參加會議的學生與老師們對沈院士進行了提問,沈院士一一悉心解答🏊🏿,並與同學們進行了友好地交流與討論🆕🧛🏽♂️,從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地回答了數學與物理的關系、物理學中實驗與理論的關系、室溫超導的可行性與展望等多個方面的問題。
最後🗽,理學院黨委書記盛萬成代表學院向沈院士致謝,並對整個學術報告進行了回顧與總結👮🏿,報告會也在全體師生的掌聲中完美落下帷幕。
本場學術報告深入淺出、鞭辟入裏🌰,不僅讓同學們對於物理學科的學習與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也充分激發和調動了同學們對物理學科的興趣與熱情🦸🏻♀️,為同學們以後的科研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學院科研水平的提升註入了源頭活水。